日前,面向全市中小学生征集的“靖江泥哨”形象设计美术作品获奖名单出炉,35件优秀作品从350余件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征集泥哨形象是市政协“靖江泥哨”传统文化保护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为这项工程开了个好头。
泥哨现状:越吹“声”越小
“靖江泥哨”根植于靖江民间传统的孤山“泥狗子”,制作始于明清时期,至今已有两三百年历史。作为我市特有的民间工艺品,泥哨已经成为一种传统文化,每年三月初三,泥哨是孤山庙会上不可或缺的一道风景。在孤山镇的校园内,泥哨制作已被写进校本教材,作为一门学科在全校推广。从2006年开始,学校开设课程,请艺人到学校讲授泥哨制作技艺,学校每年还会举办泥哨制作比赛。去年,“靖江泥哨”成功入选泰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然而,近年来我市泥哨市场呈现出不断萎缩的趋势,原先能够在泰兴、如皋等地也能见到的靖江泥哨,如今在孤山庙会上都已少见。钱伯平在孤山镇因制作泥哨有一定的知名度,他的技术是祖传的,而他自己的儿子却不肯“接班”,宁愿到企业里去工作。利润低、制作苦让年轻人对泥哨望而却步,缺乏市场利益的驱使,也让一些“老商贩”放弃了泥哨,这一传统技艺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专家开方:先改变“形象”
面对这一现状,市政协主动将“靖江泥哨”保护工程提上议事日程,确定为今明两年的重点工作。长期以来,市政协致力于“文化政协”建设,在方言、地名、风俗等传统文化保护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获得了省政协领导的肯定。比如,“典藏靖江”系列丛书(《靖江方言词典》《靖江地名掌故》《靖江风俗大观》),在省内外得到广泛好评;耗时3年多编写的“靖江老先生”口述史即将付梓,正力求成为新的文史精品。因此,对于“靖江泥哨”这一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市政协具有人才荟萃、经验丰富的独特优势。
今年3月份,市政协启动了“靖江泥哨”传统文化保护工程,邀请文史工作者和相关专家就泥哨保护号脉开方。座谈会上,不少专家提出原先的泥哨外形较为粗糙,想要提升泥哨的品位,泥哨的“形象”得变一变。靖江民俗专家郭寿明认为,泥哨的保护需要“行家认可”,就要改进制作工艺,让泥哨能够登上大雅之堂,提高收藏和艺术价值。
同为手工艺品,宜兴的紫砂世界闻名。“靖江泥哨”传统文化保护工程启动后,市政协专门委派工作人员去宜兴向紫砂工艺美术大师徐秀棠老先生“求方问药”。令人惊讶的是,宜兴也有过泥哨。据徐秀棠老先生介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利用窑中陶器间的缝隙放入一些手工捏制的小玩意,其中便有泥哨。不过,随着陶器的艺术价值不断提高,人们更加追求陶器的美观,制作工艺也越加精细,作为附庸产品的泥哨也就慢慢消失了。
距离靖江较近的无锡市,也有值得靖江泥哨学习的手工艺品——惠山泥人。不得不承认的是,在外形方面,惠山泥人相对于靖江泥哨更让人喜爱。而此前,借鉴于惠山泥人高、中、低三档市场皆有涉猎,孤山镇曾集中制作了一批“升级版”的精品泥哨,社会反响较好,这为“靖江泥哨”形象的改进提供了有益的尝试。
下步打算:内出谋外引智
经过走访调研,市政协“靖江泥哨”保护工程明确了思路。从6月份开始,市政协开始向全市中小学生征集“靖江泥哨”形象,一方面借助少年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另一方面则是在年轻一代中传承泥哨文化。征集活动得到全市广大中小学生和各级各类学校的积极响应和踊跃参与,不少学生利用暑假时间设计泥哨,外国语学校、滨江学校、城中小学、城北小学、孤山镇中心小学等学校还安排老师进行了艺术指导。记者看到,征集到的作品既有纸质设计稿,也有不少泥塑、陶塑作品。不少作品透着浓浓的靖江味,河豚、汤包、骏马形象成为学生们的首选。记者了解到,部分获奖作品将报送泰州参加“泰州有礼”旅游商品创意设计大赛。
随着学生作品征集工作的结束,下一步市政协还将向本地手工艺制作者征集泥哨形象,并邀请宜兴、无锡等地的工艺美术大师为靖江泥哨设计造型,提高泥哨艺术价值,将原先普通的泥哨打造成为具有浓浓靖江元素和时代风貌的艺术精品,成为可与汤包、肉脯等特产媲美的靖江名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