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你现在的位置: 靖江政协->提案工作->提案报告
市政协第十三届四次会议提案 第1020 号
时间:2020/7/27 17:57:00 作者:

提案人:何卫星

案由:关于加强青年创新创业人才服务的建议

审查意见:建议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团市委承办,市场监督管理局、组织部、科学技术局会办

内 容: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并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创业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要素,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视已经成为全球的共识。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青年创新创业的政策,过去几年,靖江也先后出台了“创业富民30条”“科技人才新政80条”,拿出了很多政策干货。从调研来看,青年创新创业人才在靖江发展居多,但也面临一些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1. 从青年创新创业人才的自身角度来看

    1.青年人才“来不来”问题依然严峻。大城市的“虹吸效应”弱化了本地发展的人才储备基础,靖江对顶尖人才、一流人才的吸引力有限,无论是“走出去”还是“引进来”,青年人才一旦发现个人发展与城市发展匹配度不高,来靖或回靖发展意愿就会降低。

    2.青年人才“留不留”问题值得深思。在靖青年人才的获得感、成就感和归属感决定了青年人才是否愿意扎根靖江;政府部门、相关政策对青年人才是否友好,决定了青年在靖江是否有“归属感”,相关工作不到位,已经在靖工作的青年人才也可能流失。2020年,江阴第二过江通道即将开工建设,靖江的交通越来越方便,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人才工作做得好,优秀创新创业人才来靖就会更方便、生活更便利;做得不好,人才的流失则会更快,本地的优秀青年人才都可能到外地工作。

    3.青年人才“强不强”问题亟需重视。创业人才年轻化、本土化特质明显,创业项目小微化、电商化特点突出,但总体项目层次不高、项目领域单一、创新能力较弱的问题依然存在。

    二、从服务青年创新创业人才的外部环境来看

    1.体系不完备制约持续生长。一个“体系完备、制度完善、要素完整”的本土市场,才是青年创新创业人才赖以生存、持续活跃的生长土壤,政府部门更多是在“准入”和“准出”进行改革,市场体系的健全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

    2.信息不对等制约政策释放。青年人才对政策的痛点在于信息不对称以及不对称导致的“最后一公里”问题,相关服务和管理创新创业的部门出台的政策虽然各有侧重,但对创业者而言,难免纷繁复杂、交叉重复甚至相互矛盾,要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去甄别信息。外地来靖发展的创新创业人才对于本地政府部门不熟悉,缺乏有效沟通,往往导致虽有相关政策,青年人才却无法享受,甚至并不知情的也大有人在,大大削弱了政策的效力。

    3.渠道不宽畅制约资源获取。青年创新创业人才对资源的需求非常大,主要是缺人才、缺技术、缺资金、缺场地、缺市场渠道以及缺中介配套服务等,资源获取过度依赖传统渠道,很难快速高效地获取资源,归根结底是缺乏高效的连接和组织。

    三、加强青年创新创业人才服务的建议

    1.立足人本,推动人才成长的“量质并举”。一是建议重点培育更适应市场环境的青年创新创业人才,打破以“帽”取人、以“奖”识人等传统人才认定办法,对于创新创业的补贴扶持政策要充分宣传、公平发放,适当向新设立企业、创业青年倾斜。目前靖江的创新创业人才扶持方案还是偏重于学历等硬件,比如要求博士学历,而对“能力”软件重视不够,真正创新的人才未必能拿到补贴,政策还需要细化微调。二是建议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让各个部门从“单打独斗”转向“集团作战”,形成人才资源共享机制,减少青年创新创业人才的沟通成本,让创业青年不需要到各个部门去“认识人”“打交道”,就能全方位地获取资源。一个好的营商环境,应该让创业企业心无旁骛,将自身企业发展作为工作重心,各个部门的扶持政策,应该通过某种机制,成为一个整体、一个“解决方案”提供给创业者,而不是一个部门办一件事,甚至跑几个部门办一件事。三是建议立足本地市场环境和产业发展,持续推进创业培训,政府出资,组织学习,打造一支“政治上有方向、发展上有本事、责任上有担当、文化上有内涵”的创新创业队伍。

     2.关怀青年,营造人才招引的“聘用并重”。建议建立创新创业人才政策研究与应用小组,重点研究如何将相关政策落到实处,同时与社会机构合作,共同建立政策代理代办机制,帮助青年创新创业人才快速、高效获取政策红利,激发城市创新创业活力。关注青年人才的生活,与更多兴趣类、公益类社会组织合作,充分打通青年人才的伙伴圈、职业圈、同学圈、兴趣圈,开展婚恋交友、亲子教育、文化体育等各类活动,使创新创业人才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在靖江有归属感,留得下、待得住。

    3.宣传造势,引导人才创业的“志智并进”。现在的年轻人都想赚快钱,做网红、做电商,愿意踏踏实实做研发、做产品的少,长此以往经济将脱实向虚,不利于长远发展。创业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有竞争力的产品才是企业的核心,各个细分领域都有挖掘空间,做好了都是蓝海。建议政府层面应当做好引导宣传、政策配套,鼓励实体产业创业,引导更多年轻人坚定信仰、实干兴邦。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