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人:民盟靖江市基层委员会
案 由:后疫情时代下构建我市产业集群的建议
审查意见:建议由工信局承办,人才办、发展改革委会办
内 容:近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平稳,每年均有一定程度的增长,但增长乏力,GDP在1000亿左右徘徊了好几年。无庸讳言,相较于十年前的靖江,我市已失去了苏中苏北地区的排头兵和标杆的江湖地位。这其中固然有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但表现在经济方面,还是产业发展不振,没有形成新的爆发性增长极。为此,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聚焦前沿,谋划产业发展指引。
我市产业经济发展基础较好,形成了“车船机电”、金属材料加工、航空工业等几个产业特色,产业规模均在几百亿,其中造船产业规模最大。不论对照杭州互联网产业、上海金融产业、南京信息产业万亿产业能级,即便对照如泰州市的泰兴已经形成的化工产业,高港高新区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已达千亿以上产业规模,发展潜力强劲这一情况,我市仍然存在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衍生产业链推动效果不强的特点。未来区域发展比拼的是综合实力,表现在经济方面,就是可持续的产业布局和产生发展能级。针对这一情况,建议市委市政府研究整合各方资源,成立产业发展研究院,统筹推进我市当前及未来产业集群发展,就像大的证券公司必然有研究部一样,深入分析我市产业发展基本特点,紧盯产业发展最前沿,跟踪新兴产业和热点行业,制定《2023-2028年产业集群发展五年规划》,为产业政策、招商引资、储备项目等方面提供指引。选取我市现有优势产业,参照浙江正泰集团模式,引导有意愿的企业进行股权并购改革,做大做强,力争在3年内形成1-2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如围绕新能源汽车配套产业、大健康产业等;参照合肥市引入新兴产业的发展模式,培育引导一批新兴产业集群,为未来发展积蓄力量。
二、吸引人才,筑就产业发展高地。
产业振兴关键在于人才。有别于传统产业发展思路,产业集群的过程不仅需要一批具有新思维的企业家,有一支掌握新技术的产业队伍,同时也需要一批本土服务于产业集群发展的行政管理者,和引领产业发展的高端智库,如政策智囊、行业领袖、学界大咖、科研大拿等。围绕这一问题,建议由产业发展研究院统筹,分类施策,聚力赋能。一是在前期聘请的政府顾问团基础上,结合我市产业特点和前瞻性发展方向组建靖江市产业发展智库,举办各行业峰会或论坛共商发展大计。参照无锡“太湖学者”、杭州“钱塘江学者”模式,聘请一批专注服务于我市产业发展的“骥江学者”,并相应建立工作机制,安排专门经费,围绕产业发展政策,机制、模式、技术等方面开展专题研究,在技术创新方面把博士后流动站建到骨干企业,提高现有企业的科技能力。二是把体制内各方青年精英汇集到产业发展大潮。近年来,全市通过招录和985学生选录方式汇集了不少理工科、商科、管理科等人才,其中有不少还是名校研究生毕业,为此可以研究一个产业研究院灵活的人事政策,让这部分精英学有所用,发挥特长,不仅为他们提供了多岗位锻炼平台,同时也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本土的复合型人才储备。三是整合全产业资源力量,打造创新创客空间。针对落户我市的各类人才,我市已经制定了马洲英才计划,给予了一定优惠政策。这部分人才散落于社会方方面面,为我市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如何用好用足这部分资源,让他们围绕产业发展持续发力,建议参考公务员事业单位人才培养模式,由产业发展研究院组织,利用怀德学院和靖江中专校等平台开展社会教育,终身学习。
三、时不我待,抢抓产业发展机会。
本次疫情持续三年,各个地区发展均遇到了不少问题,加之全球经济形势低迷,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前所未有,是危不是机,全在冷静客观地全面分析,全在适时顺势地精准把握。疫情政策刚刚调整,浙江江苏等发达地区立即出海寻找商机,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强化亲商环境营建工作,建立全景式高维度服务工作机制,既要注重新项目引进,更要注重对现有项目的培育与引导。漫漫长路,非进即退。只有直面当前我市遇到的产业发展瓶颈,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久久为功,靖江产业一定能够重振精神,再立潮头。
市工信局关于市政协
十四届二次会议第1051号提案的答复
民盟靖江市基层委员会:
你们提出的关于“后疫情时代下构建我市产业集群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靖江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目标,坚定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和产业强市主导战略,持续引导“船、车、机、电”等支柱产业抓住科技变革和产业变革新机遇,加快创新转型,在高端化、数字化、绿色化时代再造新优势;推动大健康、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持续提升新兴产业集聚度。经过各方努力,我市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产业集群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特色优势渐显,但仍存在产业定位、方向难确定,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等问题。后疫情时代,在经济复苏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期,您的提案从产业研究谋划、人才招引集聚、抢抓发展机遇等方面提出了针对性建议,为政府在工作机制、项目招引、要素保障、载体支撑、优化环境等方面发力推进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进行了详细具体的说明。提案的针对性、建设性和可操作性都很强,使我们得以更加深入地思考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大课题,对做好下一步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发作用。
二、工作举措
下一步,我市将坚定不移筑牢产业发展基础,以提升制造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目标,以产业集群建设为抓手,深入推进“强链、补链、延链”工作,充分发挥我市产业集群优势、企业家群体优势、人才组合优势、港产城联动优势,做强做优高技术船舶、汽车零部件、机械装备、电机电器等主导产业集群,扎实推进大健康、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集群抢占赛道,推动产业集群上下游、大中小、产学研相互赋能,加快培育打造竞争力强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引领我市制造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加快我市制造业由大到强转变。
1.深化产业研究。坚持产业研究走在前,提升产业谋划能力。聚焦大健康、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瞄准产业风口赛道机会,争取龙头布局,推动融合发展,加快形成集群效应。明确我市特色产业定位,汇聚新赛道龙头企业、行业顶尖专家、本地核心企业,开展相关论坛活动,系统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共同塑造靖江高质量发展新优势。坚持“沉下去”,深入基层、深入企业、深入一线,实地走访产业链关键环节、重点企业、重大项目,实时掌握了解生产经营、项目进度、堵点难点等相关情况;坚持“走出去”,通过上门拜访、视频连线等方式对接专业机构,及时获取产业发展动态、前沿技术动态、龙头投资动向等价值信息;坚持“钻进去”,加强对产业知识的学习研究,充分借助第三方外脑力量,提升产业研究深度。
2.坚持项目为王。靠前布局、精准施策,实现项目质量和规模齐头并进。开展全市产业项目发展调研,画精画细招商图谱,主动加强与部门属地沟通对接、信息共享,着力生成一批具有前瞻性、牵引性、接续性项目,组织服务业招商工作,用好金融中心、文化中心等载体,加快构建优质高效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坚持“存量”转型升级,“增量”瞄准高新,推动老牌传统企业加快智改数转,投资建设一批技改项目,打造“企业投资项目、项目反哺企业”的良性循环,有效释放科技创新驱动力,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抢抓投资政策“窗口期”,全力争项目、争资金、争要素,全力以赴推动更多项目冲刺省重大项目,争取更多资源红利。
3.优化营商环境。以创建省级民营经济示范县为契机,持之以恒优化营商环境,接续精准施策、系统推进。扎实开展优化营商环境创新突破年行动,不断优化《靖江市优化营商环境创新任务清单》,明确时间表、路线图,更新“1230”服务承诺,进一步优化亲清政商关系、柔性执法“两个清单”,推动营商环境进入全省第一方阵。怀揣“敢于争第一、奋力创唯一”的工作热情,深入落实“靖心服务”计划,推出“一项一策”精准式服务、“马上就办”专班式服务,做到每周上门问需求、每月登门解难题,每季敲门送服务,用我们的“满帆服务”刷新项目建设的“靖江速度”。开展省县级地区信用示范试点,推动信用赋能实体经济,探索行政事项“事前信用承诺、事中信用分类监管、事后信用奖惩”的承诺事项信用闭环管理,积极争创全国信用建设示范区。研究制定价格领域支持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实体经济的政策措施,推进清费降本减负,营造良好价费环境。
4.强化人才支撑。目前我市已有产才融合发展促进会、科技镇长团等智库,集聚各行业专家近百名,先后举办北京科技大学专家靖江行、泵阀产业创新发展论坛等活动,集聚人才智力,助推产业发展。已建成青年人才学院、智能制造学院、公共实训中心等教育载体,在培养培训本土人才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2023年的党政青年人才选聘中,首次增设经济金融和暖通空调专业类岗位各1个,选聘的专业类党政青年人才将安排至产业部门或开发园区,直接服务于产业发展。市委人才办将用好相关智库资源,围绕各行业领域需求,加大举办行业峰会和论坛,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视情扩大专业类岗位的招生人数和专业范围,为产业发展注入人才“活水”。依托怀德学院、省靖中专校及现有的教育阵地,加大定制培训班,鼓励企业与相关院校合作办班,搭建人才终身学习的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