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你现在的位置: 靖江政协->提案工作->提案报告
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提案第2006号
时间:2024/2/5 11:05:46 作者:

提案人:农业农村界

 由:打造幸福河湖 传承城市水韵

审查意见:建议由水利局承办,农业农村局会办

 容:水是生命存续之源、绿色发展之本。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对表绿色发展,做好治山理水的民生大文章,创造出更优美的亲水环境,打造更多的幸福河湖,我们尚有短板要“补”、矛盾待“解”、瓶颈需“破”。
    一、纵横对比,细数河湖现状
    我市境内现有流域性河道1条、长江,区域性河道2条、总长20公里,跨县重要河道2条、总长47公里,一级河道7条、总长122公里,二级河道123条、总长572公里,三级河道3537条、总长2236公里。一、二、三级河道之间直接连通或通过水闸、泵站、涵洞等控制建筑物沟通,组成了靖江纲目分明、纵横交错的水系脉络。同时通过一系列水系连通项目建设,我市逐步建成了沿江、横港、界河-夏仕港三条控制线,基本形成了“沟河成网、引排顺畅、蓄泄得当、丰枯调剂、多源互补、可调可控”的网络体系。
    为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和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伟大号召,围绕“河安湖晏、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文昌人和”总体目标,2021年,我市启动幸福河湖建设工作,当年高标、高质、高效建成1条县级河道、3条乡级河道、12条村级河道的幸福河湖,其中九圩港获评泰州“十佳”幸福河湖;南天生港、周家埭后沟、严家港、公兴河获评泰州“五星”幸福河湖。
    2022年,我市计划完成170条幸福河湖建设任务,至少建成  1(以村(居)或乡镇(街道)为片区)幸福河湖示范区。截至目前,全市基本完成幸福河湖135条、正在建设17条,尚待实施18条。
    二、精准发力,聚焦发展短板
    近年来,我市在改善河道环境、打造幸福河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了很多努力和尝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对照上级要求和群众期盼仍有差距,经过排查和梳理,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部分河道沟通不畅。我市现有水系大部分为自然形成,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对原有河道保护重视不够,一些村民侵占和破坏河道水系,随意设置各类阻水坝梗,且数量众多,部分河道存在断头现象,导致河网水系沟通不畅。“门前小河淌、儿童戏水欢”的场景,正逐渐成为遥远的回忆。、

二是存在与河争地现象。长期以来,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建设用地规模日渐扩大,与河争地现象普遍,一些人在河道两侧“种房子”、种庄稼,就是不种绿化,原本以农田灌溉和农村排水为主要功能的河道被侵占,成为“断头河”“肠梗阻”,严重影响了城镇水系调蓄功能,河道行洪排涝能力锐减。
    三是部分河道水生态环境恶化。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通过采取河道整治等工程性措施,对已破损河流形态加以恢复,但水系沟通方式多以地下管涵为主,且使用距离长,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河道水体的流动性和自净能力,导致部分河道水生态环境恶化。此外,部分镇级水利配套设施、污水处理设施相对薄弱,农村河道或多或少受到污染,“最后一公里”瓶颈制约了治水效果。
    四是幸福河湖后续管理难度较大。幸福河湖实施的主体是属地,需要较多资投入,由于项目建设没有上级资金来源,初期建设的时候,各属地实施进度不平衡,部分乡镇幸福河湖建设严重滞后。建成幸福河湖之后,同样由于缺乏充足的管护资金,幸福河湖的管护水平不高,效果不好。
    三、标本兼治,留住美丽乡愁
    一、科学谋划水系连通顶层设计。建设更多的幸福河湖,需要弹好城、乡“二重奏”,谱好建、治、管“三部曲”。遵循高起点规划的原则,在对全市水系连通情况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紧紧围绕水安全、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治理五大体系,组织编制《河网水系连通研究方案》等,在水利工程体系方面着力打造互联互通、联防联控的“实体水网”,在智慧决策体系方面打造共建共享、智慧高效的“智能水网”,合力打造靖江全域“幸福水网”。
    二、继续加强幸福河湖建设。市河长办牵头建立幸福河湖共建共享体制机制,改革、重构、强化流域管理,统筹上下游、左右岸系统治理,推动属地、部门在幸福河湖建设中各司其职、各尽其责;认真落实河长履职办法,充分发挥河长主心骨、主推手的关键作用,坚持高点定位、系统把握辖区幸福河湖建设方向,树立标杆意识,大胆突破当前幸福河湖建设瓶颈;加强幸福河湖建设监督考核,确保各级河长、各部门在幸福河湖建设过程中,不扯皮、不推诿。
    三、继续加强生态河道建设。生态河道的打造,与高质量考核息息相关,在打造生态河道的过程中,可以挖掘河湖历史文化资源,以点带面提升市域水生态面貌,增强群众幸福感。同时,结合退渔还湿、生态修复项目实施,建设高品位的黄金游览线、精品文化带、生态样板河,让广大人民群众在水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中,不断增强爱水、惜水、护水行动自觉,实现“人水相亲”。
    四、全面强化涉水涉河长效监管。依托河道管护“八位一体”工作的全面深化,从资金投入、分工协作、人员保障、任务推进等方面,进一步健全完善监管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河湖空间用途管控。积极运用卫星遥感等先进技术,依法依规严肃查处各类涉水涉河违法违规行为,强化河湖空间有效监管,全力保障全市河湖“水清、水活、水畅、水美”。

 

 

 

 

市水利局关于市政协

十四届二次会议第2006号提案的答复

农业农村界:

你们提出的关于“打造幸福河湖、传承城市水韵”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水是生命存续之源、绿色发展之本,生态美、环境好是高品质生活的“标配”。靖江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美,境内有各类河道3672条,具有纲目分明、纵横交错的水系网络,以及水城水乡、水路并行的基本形态。针对部分河道沟通不畅、部分河道水生态环境恶化、幸福河湖后续管理难度大等突出问题,近年来,我市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全面深化河长制为抓手,夯基础补短板,着力改善河道环境。主要有四个方面措施:

    一是坚持规划引领。围绕我市“一环、六纵、一横”的骨干水系,编制《靖江市重要河道疏浚方案》,编制39条通江河道治理总体规划,制定农村河道轮浚实施方案,以镇村区域为整体,结合城镇空间布局,打通区域河道连通的堵点、难点,构建“大引大排、全域调配、生态健康”的美丽水网。

    二是持续开展河道治理。近两年来,总投资2.3亿元,先后实施了孤山灌区节水改造、西片区水系连通、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靖城、孤山和新桥项目区等工程,疏浚整治了一批镇村级河道(24条89.8公里,绿化岸坡6.3万平方米),截至目前,我市已累计建成生态河道62条(285.36公里)、幸福河湖186条。2023年计划建设幸福河湖147条,生态河道9条,我市生态河道覆盖率将提升至46.1%。2023年上半年,水利部门已启动实施了季黄河及芦场港整治工程,疏浚河道新建护岸6.83公里,通过生态修复、绿化滨水空间,有效提升河道水生态环境和防洪减灾能力。

    三是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常态化开展全市河湖“三乱”“清四乱”“清河行动”专项整治,坚持以点带面、连线成片原则,对全市二、三级河道进行全面排查,督促各属地有序开展河道清障,打通水流堵点,对存在扒翻种植现象的河段岸坡进行修整、绿化,恢复岸坡生态原貌。同时,深化“数智赋能”理念,依托已建成的“智慧水利”调度指挥中心,充分运用在线监测、无人机巡航、卫星遥感等技术,通过信息化手段全方位监管河道,实现河道问题早发现、早制止、早处置。

    四是加强河道管护力度。针对幸福河湖后续管理难度较大的问题,水利局、农业农村局探索多元投入机制、优化提升“1189”综合管护模式、强化督查考核力度,加强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提升农村河道管护效果。农业农村局首先整合各类涉农资金,统筹用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以镇为单位、村为主体,充分调动农村基层组织、公益组织、社会资本,探索形成“向上争一点、企业捐一点、镇村拿一点”的综合经费保障制度,确保整治工作稳步推进;其次,提升农村保洁员队伍建设,改善人员架构,优化年龄结构,鼓励专业公司介入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中来,通过市场化运作,让人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最后,采取月度督查点评,重点时段专项督查,季度抽查通报,半年集中考核,年度考核汇总相结合的办法,使农村河道治理常态化、长效化,让“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生动画面在靖江全面铺开,切实增强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