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由于“非遗”的脆弱性,在社会的转型过程中,靖江文化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些民间技艺因为传承人年纪偏大,后继无人;一些濒危项目也没有得到有效抢救和保护。非遗的保护与传承面临不少新的情况与问题。
市文体旅游局关于市政协
十四届二次会议第3016号提案的答复
高琴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让‘非遗’回归民众生活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靖江非遗保护传承情况和成果
基本情况。目前我市共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9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3项,泰州市级5项,县级30项。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43人,其中省级代表传承人4人,市级8人,县级31人。非遗传承基地10个,涵盖了靖江宝卷、靖江蟹黄汤包制作技艺、靖江肉脯制作技艺、靖江金波酒酿造技艺等项目。非遗展示馆1个(尚香汤包文博馆),传习社10个,各级非遗传承人工作室4个。
体系建设日益完善。编制靖江宝卷、靖江蟹黄汤包制作技艺、靖江民歌、金波酒酿造技艺等4个项目的中长期保护规划。积极开展非遗代表性项目、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申报工作,2022年组织靖江民歌申报省级非遗项目,组织省级传承人刘正坤申报国家级传承人,开展第五批靖江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评审工作。按照“全面调查、摸清家底、整体保护、传承发展”的工作目标,组织开展乡村非遗调查工作,共计收集整理非遗项目信息188个,新发现项目资源信息20个。
传承活动有声有色。组织非遗项目参加各级各类展示展览展销活动、“省市县、线上下”联动举办“水韵江苏·非遗购物节”消费体验活动。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将本土特色文化引入教材,深入挖掘非遗课程资源。
传承基地持续扩展。成立孤山镇山东村“泥狗子展示馆”、实验学校“靖江泥狗课程基地”、靖江外国语学校“靖江竹编课程基地”。
宣传推广形式多样。加强非遗宣传推广,录制《靖江讲经》电视系列片,举办“中国说唱文学暨靖江宝卷研讨会”。在“今靖江”“文体旅游”“靖江市文化馆”等微信公众号专栏介绍我市非遗项目,让群众了解、认知本地瑰丽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舌尖上的中国》、中国方志等央视多个栏目来靖拍摄我市非遗项目,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响力日益提升。
活态传承有序推进。数字化记录我市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有序推进活态传承影像记录工程。认真做好各级申报视频资料的拍摄工作,配合省厅拍摄省级传承人陶晋良、钱伯平纪录片。
出版研究成绩斐然。编辑出版《中国靖江宝卷》(上下)《靖江活宝卷文库》九部,整理汇编《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靖江市资料汇编》《靖江民歌集》《靖江民间故事集》《靖江宝卷廉政故事文本集》。
二、我市非遗保护传承下一步工作设想
近年来,我局坚持以调查申报为基础、以培训提高为抓手、以宣传展示为载体、以传承发展为目标,推动非遗项目融入现代生活,实现生产性保护、创新性传承。高琴委员提议“让非遗回归民众生活”,感谢您对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爱,我局将找准非遗与当代人需求的连接点,让非遗在现代生活中绽放出迷人光彩。
探索非遗传播途径。1.让非遗元素贯穿传统节日。很多传统节日本身就是非遗,节日中好吃的、好喝的、好听的、好看的、好穿的、好戴的、好用的、好玩的都可以是非遗。各类非遗项目如非遗美食、传统音乐、传统戏剧、非遗技艺、传统民俗和非遗元素生产的创意产品能为节日活动增光添彩,让节日更有情趣、更有味道、更为欢乐。2.丰富非遗消费方式和消费场景。很多非遗项目的物质载体和物质形态是作品和产品,利用非遗元素和传统核心技艺创作出的创意产品会越来越多地进入社会消费领域,我们将通过新电商、空间场景氛围的营造、非遗和旅游深度融合来丰富非遗消费方式和消费场景,让人们在日常的消费和享用中传承非遗。
深挖非遗价值,助力乡村振兴。深挖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在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中发挥非遗服务当代、造福人民的作用。1.转化非遗经济价值。通过“非遗+产业”新路径,形成乡村产业发展新模式,通过“非遗+线上直播”“非遗+旅游”等多种方式带动村民居家就业增收。目前,我市已设立非遗工坊5家,形成特色文化产业扶贫模式,对促增收带就业起到明显推动作用。2.发挥非遗美育价值。非遗以其丰富的艺术资源与精彩的工艺实践,将民族文化精神培育融入乡村生活,营造良好美育氛围。以艺术之美扮靓日常生活,吸引更多从业者,不仅发挥了民间艺人活态传承的主观能动性,更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工艺人才支撑。3.提炼非遗绿色价值。良好生态是乡村振兴的支撑点。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过程中,非遗以其独具魅力的传统手工艺生产方式,带动村民在“日用而不知”中涵养生态文明理念。比如竹编等各类手工艺,都天然蕴含着亲近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传承这些非遗工艺无疑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绿色生活方式。4.提升非遗社会价值。非遗包含着深厚的传统智慧,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感召力,促进其合理利用,有助于解决乡村治理难题,吸引人才回流,重聚村庄人气。根据留守妇女、老人、闲散劳动力占乡村人口主体的实际,很多非遗工坊让大家有事可干、有技能可学、有手艺可练、有平台可展、有朋友可交,大大丰富了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了精神力量,让乡风焕然一新。
创新非遗发展模式。1.探索非遗发展模式,我们将积极探索“非遗+旅游”“非遗+文物保护”“非遗+课堂”等多种创新模式,让非遗焕发新光彩。2.推进文旅融合。文旅融合是非遗工坊可持续发展的优选,通过参与民宿、文旅项目建设,将非遗工坊打造成旅游工厂。同时开发研学体验课程,接待游客和各地学生,通过文化交流,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国门。
|